平常我们看到的钻石大都是圆形切工,但钻石除了传 统圆形切工,还有一些其他形状的切工,比如说公主方形、祖母绿形等等 ,每种切工方式都有独特的风格。
forever love系列-经典皇冠/18K白金钻石女戒
圆形切工:直径(diameter) 即钻石腰部圆形水平面的直径。其中最大值称为最大直径,最小值称为最小直径,1/2(最大直径+最小直径)值称为平均直径。单位为毫米(mm),精确至0.01。全深(total clepth) 即钻石台面至底尖之间的垂直距离。单位为毫米(mm),精确至0.01。腰(girdle) 即钻石中直径最大的圆周。而腰部厚度是指上腰平面与下腰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。
椭圆形切工:起源于19世纪,有领结效应。其原石留存率可达到50%~60%,适合长形八面体的钻石原石。也因为它可以保留钻石较高的质量,所以多用于许多重新切割的古代钻石。
梨形切工:轮廓要求两侧翼对称,尖角无缺损,切工明亮型/灿烂型,起源于17世纪,也称为泪滴形切工(Tear Cut)或者坠形切工(Pendloque Cut) ,有领结效应。
梨形切工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十分流行,历史上著名的钻石中有将近20%使用此种切工,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钻石:库里南一号(Cullinan 1)。 此种切工适合加工一端边角有破损或者有瑕疵的钻石原石。镶嵌时需注意尖角处的保护。
榄尖形切工:轮廓要求尖角对称、无缺损,切工明亮型/灿烂型,起源于17世纪,法王路易十四时期。也译为马眼钻或者舟形切工。 此种切工的钻石两端都呈尖角,形似果核,故名。有领结效应。
这种切工的原石留存率较低,其特色在两端尖角处,此处的包裹体能够被较好地遮掩,并且尖角处的闪亮度极高。镶嵌时需要注意尖角处的保护。
方形切工:切工明亮型、灿烂型或混合型,起源于上世纪中期,由比利时工匠发明。此种切工被不断完善,衍生出一系列改良形式。由于其改良形式兼有阶梯型切工的特点,所以也可归类于混合型切工。
方形的外形适合用于钻石紧密排列的无缝镶嵌,这是其他形状的钻石无法做到的,但镶嵌时需要保护尖角。
心形切工:切工明亮型/灿烂型,钻石外形以对称的两个翼瓣、正中的凹槽和底部的尖角组成,似心形。心形切工钻石全深较浅,适合形状不规则且整体较扁的钻石原石,原处凹槽位置的包裹体可以被剔除,以提高钻石净度,但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较低。
祖母绿切工:使用祖母绿切工的钻石,较难遮掩包裹体,适合净度较高、长方形、边角略带破损或包裹体的钻石原石,其原石留存率可达60%~70%之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