彩钻即是彩色钻石,而彩钻本身的颜色也有很多种,其中黄钻较为常见(占比85%左右),红钻、蓝钻、粉钻等较为稀有。不同颜色的彩钻形成方式不同,且彩钻本身的等级划分标准和常见白钻也不一样,彩钻更看重颜色,彩钻颜色级别越高价值越高。
天然钻石中,重量大于10ct的成品彩钻是极为罕见的。即使是黄钻,每年也找不到几颗10ct以上的成品钻。
彩钻是怎样形成的
彩钻是大自然惊人的杰作,其形成原理主要有两类:
1. 特定元素的天然沁入(比如黄钻是因为有了氮、蓝钻是有了硼)。
2. 碳晶格发生扭曲变异(比如粉钻就是晶格发生了扭曲)。
在地幔层极端高温高压的自然环境中,钻石在形成时达到上述两种状态之一是很困难的事,并且这种变化也很难控制。由此也可以看出每一颗彩钻的来之不易。
“元素沁入”:
比如氮元素,如果含量太少,只会在钻石内部形成微弱的“瑕疵”,从而让钻石变成低色(比如K色)的白钻,而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彩钻。有的彩色只能形成某种“色相”(hue)效果,从而变成了类如“金丝雀黄”(canary yellow)的“尴尬色”。
“晶格扭曲”:
晶格扭曲指的就是碳原子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异位移。这种位移如果超过了一定的程度,轻则让钻石的色相(hue)和色调(tone)发生诡异的变化,重则会对整颗钻石造成破坏性的打击。
彩钻是怎么分级的
和白钻不一样的是,彩钻的分级基础在于“彩色”,其中要考虑三个重要的因素:
色相(hue)
色调(tone)
饱和度(saturation)
色相指的就是“纯原色”。彩钻会有单一的色相,也会有二级色相。在描述时,二级色相会置于一级色相之前。综合来讲,彩钻共有27种不同的色相如下:
绿蓝色(Green-Blue)
蓝色(Blue)
蓝绿色(Blue-Green)
带蓝的绿色(Bluish-Green)
带蓝的紫罗兰色(Bluish-Violet)
绿色(Green)
带绿的蓝色(Greenish-Blue)
带绿的黄色(Greenish-Yellow)
绿黄色(Green-Yellow)
橘色(Orange)
橘黄色(Orange-Yellow)
带橘的红色(Orangish-Red)
带橘的黄色(Orangish-Yellow)
紫色(Purple)
紫红色(Purple-Red)
带紫的红色(Purplish-Red)
红色(Red)
带红的橘色(Reddish-Orange)
带红的紫色(Reddish-Purple)
红紫色(Red-Purple)
紫罗兰色(Violet)
带紫罗兰的蓝色(Violetish-Blue)
黄色(Yellow)
黄绿色(Yellow-Green)
带黄的绿色(Yellowish-Green)
带黄的橘色(Yellowish-Orange)
黄橘色(Yellow-Orange)
色调指的是钻石的明暗对比,GIA对“色调”有7个层次的定义:
很淡(Very Light)
淡(Light)
中淡(Medium Light)
中(Medium)
中暗(Medium Dark)
暗(Dark)
很暗(Very Dark)
饱和度指的是颜色的“浓度”,共有9个不同的层级:
弱(Faint)
很淡(Very Light)
淡(Light)
淡彩(Fancy Light)
彩(Fancy)
浓彩(Fancy Intense)
鲜彩(Fancy Vivid)
深彩(Fancy Deep)
暗彩(Fancy Dark)
色相、色调、饱和度三者的结合,形成了彩钻的颜色级别。如:Fancy Deep Yellow-Orange,意思就是“鲜彩黄橘钻”。
除了颜色之外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,那就是“均匀度”(even)。如果颜色能均匀地分布在钻石内,那就被划分为“均匀”的等级,否则就是“非均匀”。
彩钻的价值
业内有一种价值理念,通俗地讲叫“晶莹剔透原则”(Crystal Clear Philosophy)。如果看过之前的几篇文章,你肯定了解重量、切工、净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钻石(白钻)的价值。
对于彩钻而言,对价值影响最大的因素是:颜色。
下表显示了2ct、雷迪恩形、VVS级净度的粉钻和黄钻的价值对比,其跳跃性可见一斑。
如果仅仅是改变了重量和净度,达到4ct、SI1,价值曲线形态依旧是类似的。
很显然,对于彩钻而言,颜色的变化才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不同的形状对于同等级颜色的彩钻价值也是有一些影响的,不过不太大。如下方,3ct、VVS2、Fancy Intense Yellow浓彩黄钻的垫形、雷迪恩形、水滴形(梨形)、祖母绿形四大形态的价值比较图:
总的来说,对于彩钻而言,颜色算是最重要的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