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没有专业实验室仪器的情况下,我们可借助宝石的硬度、火彩、比重等物理性差异,搭配简单工具与方法,快速区分真假钻石。掌握这些实用技巧,能帮你在日常场景中辨别宝石种类。
常见的三种对比
天然钻石是在自然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矿物;
培育钻石是通过在实验室模拟天然钻石形成环境,人工培育而成的;
莫桑钻(合成碳硅石)是人工合成的宝石,并非钻石。
钻石vs培育钻
培育钻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与天然钻一致,仅依靠肉眼观察或简单方法,无法将二者完全区分。若要辨别天然钻与培育钻,需依托专业证书,例如GIA证书会明确标注“Lab Grown”(实验室培育)。
观察内含物
在宝石显微镜或放大镜下,天然钻石内部可能会有针尖状、云雾状以及具有晶形的矿物包体。而HPHT培育钻石常含有不透明的金属包裹体,在反射光下呈金黄色、银白色、黑色具金属光泽,外观呈浑圆状、棒状、板状、针状等;CVD培育钻石往往可见深色石墨内含物,表面呈褶皱状的羽裂纹等。
检测磁性
HPHT高温高压法培育钻石会因被触媒剂中的铁和镍等元素污染,产生一定程度的磁性,甚至可能被吸铁石吸起来。而天然钻石中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,其唯一能与合金包裹体相混淆的金属硫化物包裹体,周围多伴生有一系列的张性裂隙,这种包裹体与裂隙的组合形式在培育钻石中尚未发现。
分析荧光现象
用紫外线照射钻石,天然钻石在长紫外线照射下多见蓝色及少量的黄色荧光,在短紫外线下无或者有较弱的蓝色、黄色荧光,并且荧光效果呈均匀状或不均匀的带状分布。培育钻石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为惰性荧光,短波紫外线照射下发中 — 强的黄绿色荧光,并且短紫外线的荧光强度强于长紫外线的荧光强度。
查看证书
GIA等权威机构出具的证书会明确标注钻石是天然还是培育的,比如GIA会在培育钻石证书上直接以文字形式表明 “Laboratory Grown” 字样。此外,IGI 的培育钻石证书腰棱码前缀会有“labgrown” 标注,而天然钻石证书腰棱码没有这个前缀。
钻石vs莫桑钻
火彩差异
钻石火彩柔和,以冷白光为主,彩色闪光色散较弱。
莫桑钻火彩极强且艳丽,色散值是钻石的2倍多,灯光下会呈现明显橙、绿、蓝等彩色闪烁,视觉上更 “刺眼”。
亲油性测试
用油性笔(如马克笔)在表面划线,钻石亲油性强,线条连续完整,莫桑钻亲油性弱,线条易断裂成点状。
比重差异
钻石比重3.52,莫桑钻3.22。
调配2.5%盐水(100ml水+2.5g盐),莫桑钻可能悬浮或缓慢下沉,钻石则快速下沉(需排除镶嵌金属干扰)。
导电性
多数莫桑钻具有导电性(天然钻石中仅蓝色钻石可能导电),用简易导电仪可区分,莫桑钻能使仪器报警,非蓝色天然 / 培育钻石则不会。
钻石vs锆石
硬度测试
用玻璃或砂纸就能操作。
钻石的硬度为10,是目前已知硬度最高的宝石,用钻石的棱角划玻璃,能轻松划出清晰划痕,且钻石自身不会有任何损伤;锆石的硬度仅为5-6,用其划玻璃时,可能无法划出痕迹,甚至自身会被玻璃或砂纸划出痕迹。
双影现象
锆石具有很强的双折射,即它有两个折光率,并且两个折光率之间的差别较大。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很特殊的光学现象,当用放大镜观察琢磨好的锆石棱面宝石时,由其顶面可以看出底部的面和棱线有明显的双影。 而钻石因为是“均质体”,绝无双影现象。
重量与光泽
锆石的比重(5.6-6.0)远高于钻石,相同大小的宝石,将锆石拿在手里会明显更 “压手”;从光泽来看,锆石的光泽偏“冷硬”,不如钻石的光泽柔和。
快速鉴别
第一检查戒臂内侧镶嵌装置,真正的钻石不太可能镶嵌在廉价金属中。戒臂内侧刻印铂金PT950,k金为AU750或G18K的比较多。
第二看证书,天然钻石GIA证书;培育钻IGI证书;莫桑钻GRA证书;成品多为NGTC或国检。
第三看火彩,若宝石的彩色闪光极强,如同彩虹一般,大概率是莫桑钻;若火彩柔和,以冷白光为主,则可排除莫桑钻。
第四测硬度或观察双影,用宝石划玻璃,若划不动或宝石自身留下痕迹,那么可能是锆石;用10倍放大镜观察宝石棱线,若能看到明显双影,也可判断为锆石;若不存在上述情况,基本可确定是钻石。